江海洋阅读
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玩家真的想要“鸟类游戏”吗?

砍柴网2015-04-02行业新闻 2934

10

最近某款手游似乎成为了一款现象级的产品,在朋友圈里可以频繁看到《为什么说某某游戏是一款里程碑式的游戏?》、《某某游戏靠什么同时赢得市场与口碑?》这样的文章标题,俨然让人以为市场上又出现了像《刀塔传奇》那样的标杆性产品,并让数度兴起的“二次元游戏成功学”再次为行业所热议。

关注现象级产品,对于行业媒体是份内的工作,但是与之前能够得到这样赞誉和关注的一些游戏相比,这款游戏本身是一款在系统玩法和UI上对日本热门的《舰队collection》进行了全面借鉴的游戏,其成功更像是因为《舰队collection》没有国内代理更没有手机版而趁机抢占的市场空白,和其他一些因为产品本身足够出色或者在机制玩法上创新而成功的游戏颇有不同。当然在众多“借鉴”《舰队collection》的游戏中能够脱颖而出自有其可取之处,比如运营上的适当克制,但是忽略或淡化系统和题材上对成功游戏的全面模仿这一基本前提而将之吹捧过甚,就颇有舔菊之嫌了。

这让我想起大概在一年多前,当那只像素鸟让世界上几千万玩家想要怒摔手机之际,有很多游戏开发者分析了《Flappy Bird》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其中有一名国外游戏设计师的分析非常有趣:玩家想要鸟类游戏。但在文章的最后,他又写道:最重要的是,这一切都说明,我们根本不知道玩家想要什么。那么玩家到底想不想要鸟类游戏呢?在其他人忙着分析《Flappy Bird》为何成功的同时,作者阮哈东则十分诚实。在《Flappy Bird》登顶北美区第一后接受Chocolate Lab的采访时他表示只是运气好而已,几天后在接受TechCrunch的采访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啼笑皆非之余,我写了一篇《不要相信成功学》,对这类成功学分析文章表示了嘲笑。

在那篇文章里,我重复了一直以来的一个看法:智能机游戏急剧扩大的市场所带来的是产品和类型的大量空白。而一些所谓的成功游戏在核心玩法上更多是拾前人牙慧,作品本身并不足以称得上出色,其值得称道的更多的市场嗅觉和执行力,而非作品本身的参考意义。“行业火爆会给很多公司一个错觉,那就是觉得自己掌握了游戏成功开发的真谛,这从到处泛滥的产业会议就可以看出,但是实际上对大量没经过风浪的新贵来讲,更主要的可能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抢占了某一用户群体市场的空白,而并非游戏本身多么出色。”

因此很多时候创造这些游戏的人和团队都不知道为何成功的,在游戏正式面市之前也几乎不会有人确定自己一定能够取得多大规模的成功,而如《Flappy Bird》的作者那样更是在游戏上线半年多后才借助一些机遇取得了成功。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能够自己深入游戏分析产品或运营上的创新和用心之处也许也能给自己的认识带来一些提升,但是如果盲目相信他人的分析和开发者出于各种功利性目的而传授的“经验”就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了。但在现实中,似乎后面这类人的数量数不胜数。

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种对成功学的迷信更是近年来国内手机游戏产业的一个缩影——当然也不唯手游一个行业,整个互联网行业皆是如此。一款游戏只要取得了市场上的大范围成功,那么不乏大量的团队进行深入地解剖与研究,随之诞生大量像素级借鉴的游戏,只是多数都未能如愿像其复制的母体那样“复制成功”。

而在舆论界,每一款市场上的成功游戏自然也不乏大量的媒体为之吹捧——尤其在手机游戏这样一个行业“媒体”格外泛滥的领域,这自然也让其变得更加火爆。在各类成功学的分析文章大行其道的同时,虽然也有少数媒体对现象的剖析和相对客观中立的报道,但是往往都淹没在吹捧意味更深、成功学味道更浓的文章之下,游戏的厂商们也更喜欢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是的,谁又不喜欢赞美和歌颂呢?但作为媒体而言,如果没有客观与中立的角度而只是一味得歌颂,又何以称为媒体呢?

当然,游戏行业的很多读者们也喜欢这类文章。手机游戏行业虽然近年来蓬勃发展,但是同样避免不了残酷的市场竞争,在上万开发团队这样一个基数面前,每年的新游戏成功率实际上十分低下——在一些成功者看来,这个几率不足1%。于是各种焦虑的创业者和团队管理者们都希望能够从市场上的成功者身上汲取一些经验,并将其运用在自己的团队上,但是自己或不愿深入体验,或没有精力,更多地是寄望于他人。这种需求也可以说是催生这类热门游戏成功学文章和分享沙龙、会议盛行的一个原因。

但是在几百篇现象级热门游戏成功的分析文章和上百场行业沙龙之后,有多少人真正从中获取到了对自己和团队游帮助的东西,并在其帮助下取得了新的成功呢?有多少人能够将获得的东西消化吸收,并重新埋头钻研自己的游戏而不是沉浸在游戏成功学和分享沙龙中流连忘返?这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文章关键词
鸟类
玩家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