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洋阅读
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未来,这三种黑科技或让人类实现长生不老!

砍柴网2015-08-19行业新闻 1847

1

近日,剑桥大学的研究员、老年病学专家奥布里德格雷与SENS研究基金会共同进行了长生不老的研究。认为通过药物消除人体内的分子损伤和细胞损伤,定期修复人体,人类或许可以推迟死亡的到来甚至实现永生。

惧怕死亡是人的天性,“长生不老”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寻仙丹、制仙药、求神祭天、修建金字塔,这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为了与死亡抗争,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常极致甚至恐怖的事情。比如在16世纪,匈牙利女伯爵Elizabeth Bathory为永葆青春,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吸食少女鲜血并用鲜血沐浴,成为了臭名昭著的“吸血女伯爵”。可见人类对长生不老的渴望。

相比这些荒诞不经的做法,医学界和科学界在探索“长生不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或许我们可以在这些成果中破解人类生命的奥秘。

细胞的更新和重组

19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和泰奥多尔·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人之所以会衰老,本质上是由于细胞的衰老所引起的。因此只要能够修复细胞的损伤就可能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

众所周知,大自然中存在许多单细胞动物,他们可以自行分裂繁殖,达到永生。而多细胞生物也同样可以做到,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够“返老还童”的奇特海洋微型生物“灯塔水母”,它们在达到成熟年龄完成交配之后就能返回幼体状态。并且,它们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种掌握“长生不老”秘诀的物种。

细胞学说的应用,就是无性细胞繁殖,即“克隆”。业界将克隆分为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生殖性克隆由于伦理等诸多问题,被明令禁止。而治疗性克隆成为了人类不停探索的问题。治疗性克隆简单来说,就是提取全能型的胚胎干细胞,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使其发育成为人体的任何一个器官,包括大脑、肌肉、血液和神经,这些器官组织将用于医疗。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获得很多国家的默许。

我国对于治疗性克隆也是支持的。2005年联合国发表《联合国关于人的克隆宣言》,中国投了反对票,因为宣言的表述非常含混不清,可理解为禁止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这是中方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对于治疗性克隆,国内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认为,治疗性克隆首先要克隆一个人类胚胎细胞,即无性生殖的受精卵,受精卵是活体,是有生命的人,其人权应该受到保障。针对这一质疑,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说:“一个单个的受精卵没有感觉功能,也没有神经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为了保护一个不是‘人’的人权,而不顾千千万万通过治疗性克隆可以治愈的患者的权利,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的。”

对于这项技术的弊端,我们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其制度,以防它被滥用而造成恶果。但是科学本就是为了造福人类,对于新的科学成果,我们应该多去看到它积极的一面,而不是因为它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就一棍子打死。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多个科学组织或个人宣布了应用克隆技术的成果,如澳大利亚昆州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用胚胎干细胞在培养皿中培养出了一个微型的肾脏,美国康奈尔大学生殖医学和不育症研究中心的负责人Hung-ChingLiu博士研究人造子宫等。

虽然由于技术限制,世界上还没有出现通过治疗性克隆临床实践的案例。但我们试想,如果治疗性克隆技术能够得以发展,那么将来身体残疾、白血病、帕金森等诸多病症将全部被治愈,而那些需要更换器官的病症也变得容易治疗,人类只需在自身提取细胞就能克隆出所需的器官,还没有排异反应之类的困扰,那些买卖器官的事情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将来人类身体的任何“零件”老化或磨损,都可以随时更换。那么人类的器官就不会衰老,人类也就没有了病痛,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永生”。

机器代替人体器官

虽然治疗性克隆技术尚不成熟,但以机器代替人体器官的案例已经比比皆是。我们最常见的给残疾人安装假肢,就是这一方法最为广泛的应用。它甚至被用来代替人体内部的器官,而且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一般来说,我们会从一个人有无脉搏来判断它是否死亡。但早在2011年,美国55岁男子克莱格•刘易斯在美国接受了一项安装离心泵的手术,颠覆了人们的这一认知。克莱格是一名患有严重的严重心脏衰竭的病人,手术前他已濒临死亡,而医生为他安装的离心泵有一个类似于涡轮的装置,从而能保持血液的不停流动,使病人在没有心脏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血液循环。更加令人惊讶的是,术后第二天,本来奄奄一息的克莱格就能够起身,并和医生进行交谈。由于克莱格的这个“人造心脏”能悄无声息、持续不断地泵送血液,因此医生再也检测不到他的脉搏了。克莱格是世界上第一个接受这种手术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个没有脉搏和心跳还能存活的“无心人”。

此前,也有数以千计的病患接受过心脏辅助器一类的手术,其中包括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但那也只限于帮助跳动的心脏供血。像克莱格这样体内已无心脏却仍能存活的“无心人”尚属首例。这次手术也被拍成了纪录片《心脏停止跳动》克莱格的手术证明了人类在没有心脏的情况下依然能存活,那么其他器官就更不在话下。

而在材料方面,人类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些坚硬的初级的材料。科学家们越来越注重人造器官材料的舒适性以及与人体的契合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系研究人员已经利用纳米技术在实验室培养出多种人体器官,如鼻子、耳朵、气管、动脉等。专家认为,人造器官必将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造福人类。

而科技界的很多大佬也对这项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如谷歌风险投资创始人比尔•马里斯坚信,机器最终可以代替人体的生理部件,这是一种将会改变人类生存和死亡方式的转变,并且斥资4.25亿美元用于与“永葆青春”有关的项目研究。

虽然克隆技术的应用有些遥远,但是人造器官技术却是触手可及。随着其发展日趋成熟,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更加先进的材料制造出的人体器官足以代替人体损坏的原有器官工作并延续人类的寿命,最终达到长生不老的程度。

人工智能与记忆移植

中国新锐恐怖小说家宁航一在他的作品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临终关怀医院的一个老人,声称自己被软禁在这里30年,只因院方觊觎着他身上的某件“东西”。照顾老人的女孩,发现自己无意中获知了一个惊天大秘密,原来老人是亚特兰蒂斯人,通过它们发明的一种“记忆移植”机器已经“活”了一万多年。

记忆移植,就是把一个有记忆能力的生命体的脑中的记忆转移到另一个生命。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人类已经做过许多实验来证明这一技术的可行性。1994年5月,英国科学家沃克斯运用“脑汁抽注法”在老鼠身上进行实验并取得成功,说明记忆可以移植;1996年,美国国防部军事生理研究中心,利用“芯片移植术”将海豚的记忆移植到棕熊身上,证明芯片移植记忆保存的只能是运动记忆,且时间相当有限;1997年4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切割移植在两只牧羊犬“天才”与“白痴”身上进行。“天才”,颇通人性,具有丰富的情绪记忆。而“天才”的亲弟弟----“白痴”。它从出生就被关起来,不与任何外界接触,不进行任何训练,可谓“记忆空白”的动物。这次移植的是综合记忆----运动、情绪、形象、语词、逻辑等,是大脑部位切换最大的一次移植。试验成功后,奇迹出现:“白痴”醒来第一眼就在人群中找到了主人,并对主人的指定一一照办,而被更换后的“天才”则对主人视而不见,毫无反应。

以上都是以动物为实验体,但在92年,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心理科技研究中心对人脑的芯片记忆移植进行了尝试。输入记忆的是因车祸损害大脑平衡的中学生凯利,输出记忆的是业余体操冠军西尼尔。芯片植入成功后的凯利,能做出优美的体操动作;但在接下来的几天,他的记忆逐渐衰减,不过动作的协调性仍然比以前好;而最终取出芯片以后,凯利又同以前一摸一样了。

人脑芯片的实验尝试了将人工智能与记忆移植相结合。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微软、谷歌等早已将其应用于电子产品之上。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少的一部分,而记忆移植的初衷是想通过“拷贝”的方式来迅速扩大脑容量,激发大脑潜能。但同时,我们可以设想,通过记忆移植的方式,我们同样可以长生不老。一旦这种方式成为现实,我们就可以通过人脑芯片将记忆移植到机器人身上。那么人体不过是一具躯壳,人类也不必再惧怕身体的自然衰亡。

2013年,俄罗斯亿万富豪、传媒大亨迪米特里•伊茨科夫投资了一项 “2045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开发将人类意识转移到“阿凡达”或机器人身上的技术。伊茨科夫接受美国《连线》杂志采访时称,他希望创造一个能够“招待”人类意识的仿真身体,就像电影《阿凡达》里描写的那样。如果该计划顺利实施,那么到了2045年,人类就真的能够实现“永生”。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生命的渴望从未停止,对于生命的认识也日渐深刻。一方面,如果上述技术可以发展成熟,那么人类就可以减少病痛,甚至可以免除对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如果生命不死,人类就必须使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否则长生不老也只是一种折磨。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曾说:“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科学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因此对未来,我们还是要持乐观态度,相信人类将会在对于生命的追求中不断进步,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文章关键词
永生
细胞学说
人造器官
记忆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