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热血沸腾的创业年代,创投圈不幸中了“造假”魔咒,并且一次又一次的被验证。
近日,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15分钟撤回融资新闻稿件的举动,再次让创投圈成为舆论焦点。今年3.15前后,窝窝团等几家企业已经被报道融资造假。如今,饿了么制造的这场融资悬疑大局,无疑坐实了创投圈融资造假、夸大宣传的事实。
波及面广
事实上,夸大融资额,把市场“吹”大,早已是创投圈“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对待融资造假早就司空见惯了。 当众多媒体揣测、分析饿了么撤回融资新闻稿件暗藏猫腻之时,其毫不紧张地回应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创投圈的这股“浮夸风”到底严重的什么程度,以下权威机构融资数据调查报告或许会给出答案。
公司历史公布上市披露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企业,无论是小兵还是大佬,其企业招股说明书中的融资数据和媒体公开的融资额都没有稳稳对上号,足以见证这股融资“浮夸风”几乎席卷了整个创投圈。
手法熟练
据了解,很多创业者一般是将融资额翻三到十倍报出,将人民币报成美元,或者将估值说成融资额,或者采用比较模糊的报数方法,比如,将1000万人民币的融资额报成数千万人民币,将百万美金说成千万美金。
熟练的造假手法已经在业内达成共识,圈内人往往都会把公开的融资金融除以5,大概才是比较靠谱的融资额。
除了虚报融资额外,还有一些创业者借助媒体故意散布莫须有的融资信息或并购信息造势。实际上,很多创业企业的融资仅仅停留在接洽阶段,知名投资机构尚未最终决定是否融资。
心照不宣
由于夸大融资额是一件多方受益的事情,因此创业者和投资方连带媒体都很“喜闻乐见”,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感。
对于创业者来说,夸大融资额可以提高企业估值,获取合作伙伴、客户、用户更多的信任;给竞争对手形成威慑,打乱竞争对手的布局;借助有争议的融资金额,引起媒体关注,免费为自身做广告推广。
对于投资方来说,默许夸大融资额,一来可以彰显自身实力,二来投资的企业可以借此尽快发展,做高估值,这样投入的钱就会很快升值。
对于媒体来讲,独家揭秘的话题、高价位的公关费,既能提升自身知名度,又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之所以形成互相包庇、相互联动的和谐氛围,其根源是因为默许融资造假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由于创业团队和投资人都有签订保密协议,所以短期来看,如果公司不上市进行财报披露,谎报的投资额度很难被揭穿,“造假”几乎等于零风险、零成本。另外,利用夸大融资额制造的热点新闻报道尚未被定义为“虚假报道”,媒体自然就可以放开胆子为这些创业公司、投资方服务了。
投资机构无比疯狂
当下,投资机构特别迷恋钱生钱的游戏,投资开始逐渐失去理想,变得无底线。权威数据显示,几家主流基金2014年前三季度所投的项目数量已经是2013年全年的2倍以上。
2014年以来,活跃在一线的投资机构几乎清一色募集了新的基金,加快了投资速度,进一步放大投资数额,随之也进入了项目估值奇高的“怪圈”。
目前,所有的主流基金都在疯狂地投资项目,之前不常见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金的A轮融资开始变得极其平常,每轮融资之间的时间差被迅速缩短,甚至上轮刚结束就涨价几倍,立刻开始下轮新融资的情况也变得“合理”且频繁起来。
很明显,投资机构的无比疯狂最终为夸大融资额创造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无疑,整个创业生态圈正在遭受夸大融资额这股“歪风”的侵袭。不仅加大了投资方对创业公司价值的评估难度,而且误导了市场规律,最终破坏了整个创业圈的生态平衡。
从本质上讲,夸大融资额是一种“失信”行为。一旦创业圈失去诚信,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者,最终都将淹没在自己制造的经济泡沫中。
今年2月,知名投资人徐小平、王然就曾发起倡议:抵制虚报融资额之风。可见创投圈已经开始忌惮这种“失信”行为。但是,仅凭这点零星之火还不够。要想彻底根除“虚报融资额”这颗毒瘤,必须国家、媒体、创投圈三方合力,共同出击,才能还创投圈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的回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呼唤。
【每篇覆盖100万人的科技评论,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117821818,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 ityubin』】
建站咨询热线
13899588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