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洋阅读
扫描关注网站建设微信公众账号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借力互联网拯救传统农业的路还很长

2015-10-16行业新闻 1190

互联网农业

近日,农业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商务部等19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可见我国正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进程。纵观整个资本市场,农业也颇受互联网大佬和资本的青睐。如此前阿里巴巴推出农村淘宝千县万村,并计划在未来3年到5年投资100亿元在全国建立1000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京东也启动“村乡代理人”招募和“京东帮扶店”等项目,力图打造农村市场双向流通模式。不难看出,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大佬正全速启动“互联网+农村”战略。

由于我国各地农情和产品情况复杂,要全面做到信息化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所谓“互联网+农业”,必须真正处理好政府、市场、以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既要有工业化理念,也要有互联网思维。因此在农业领域切不能急功近利盲目“+互联网”,借力互联网拯救传统农业的路还很长。

大数据有助于构建理想的新型农业

事实上,当代传统农业需要“互联网+”。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对传统农业全生产链的渗透,利用互联网思维提供解决方法和工具,让产销对接更精准高效,同时也能倒逼农业提高自身标准化、规模化和组织化的程度。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对传统农业的渗透,未来的新农业将会是另一番光景。

例如,农业生产者可以透过大数据支撑的农产品在线交易平台,查询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以及供求信息,结合市场需求来决定农产品的生产,同时能在生产之前完成产品预售甚至能通过平台寻找最合适自身的销售渠道。

当农产品流入市场的渠道成熟后,为每一个农产品生产商建立独一无二的追溯码,便于交易系统中的查询工作,有效保证消费者购买货真价实的农产品以及农业生产资料,诸如种子、化肥和农药等。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基于大数据,建立全球气候平台、天气预报模型、自然灾害、虫害预测模型,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统计,能有效帮助农夫更好地预测和计划。

看起来,随着互联网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未来的农业领域让人期待和向往。

农业电商不能带来本质的变化

虽说就“互联网+农业”的推进工作,人们提出了很多种模式,诸如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创造农业经济的线下体验,或是注入资本力量,强势打造新型农产品品牌等。在互联网+农业大潮中,电子商务企业占据着主流地位。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4600亿元。

然而电商并非“互联网+农业”最终形态,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模式面临着发展瓶颈。

首当其冲的是门槛问题,传统农贸市场一直实行特许准入制,即不是想经营就能经营的。诸如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经营,即使放到线上,也面临准入资格的问题,不利于市场开拓。

另一方面,货源渠道冲突也是一大问题。如果农贸厂家做电商,线上销售增量的同时,又得顾忌线下交易额是否受到影响。左顾右盼,农贸电商要徘徊在两难的尴尬局面中。

农产品作为非标准化产品,诸如抽样、验货这类程序无法转移到线上。而所谓的农业电商仅仅是将产品渠道拉到了线上,并没有完成下至全生产链的互联网升级。最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运用先进技术和理念进行农业生产确实存在困难。

互联网要“+”在产业链上

互联网+农业并不等同于农业电商。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进入传统农业,通过育种、栽培、灌溉、收割等环节信息化升级,推进互联网和农业的真正融合,才是真正的新农业转型工作。

不可否认,农业电商是整个转型过程中很好的一步棋,但绝不是终点。我们应该以农业电商为助力,推动互联网在全产业链上的升级。诸如发展农业O2O业务,将线上下有机结合,或是结合乡村旅游业、果园自采等体验式经济,逐步完成互联网背景下新农业的建设。

除此之外,加强农民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培养。作为农业生产的核心成员,必须帮助其改变观念。在新的知识和技术引领下,才能使得互联网升级传统农业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政府监督必须创新。农贸等均涉及公众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公众不便监督,仍需要政府力量。但如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改变原有不得已的特许制度,放松市场准入门槛,在保障品质和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束缚,释放更大的发展动力。诸如此类的问题,仍需要政府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思路。

总而言之,随着互联网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充斥在“互联网+”氛围的新农业领域必然会诞生。虽然这个过程会略微漫长,但也必须漫长。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解决发展理念、技术革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未来的农业才有望变得更加美好。

博互网(http://bohutmt.com/)优秀的互联网+媒体,微信关注bohutmt

 

文章关键词
互联网
农业